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个方面,出实招、见真章、求实效,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精简优化审批流程,不断提升审批质效
坚持在优化审批流程上下功夫,做到“三缩减”。一是减环节,为压缩环评审批时限,先后取消环评文件编制前的备案审核和技术评估后的专家复核,由原来6个环节减少为4个环节,压缩率达到33.3%。二是减时限,在确保符合法定公示时间前提下,将环评报告书(表)审批时限由法定的60和30个工作日压缩至19和6个工作日,压缩率分别达到68.3%和80%,极大提高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效率。三是减范围,制定印发《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吉林省不纳入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的项目类型>的通知》,对以小微企业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等33个行业85个项目类型实施环评豁免。在产业园区及部分行业探索实行告知承诺制试点,取消41个试点开发区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猪养殖、汽车制造、畜牧业等19个行业44个项目类型约600个项目的现场踏查和技术评审程序。吉林省不纳入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的项目类型>
依法创新监管模式,着力推进“无感化”监管
一是注重制度体系建设,夯实依法执法基础。制定《吉林省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办法》《吉林省生态环境系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细则》《吉林省污染源自动监控异常数据处置工作指南》等文件,推动“执法正面清单”和“首违不罚”制度落实,对纳入正面清单企业开展非现场执法监管,做到“无事不扰”“首违不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省共纳入正面清单管理排污企业1733家。二是注重信息化建设,提升精准执法能力。推进吉林省生态环境智慧执法系统与“我要执法”APP、“双随机、一公开”系统衔接和数据整合,逐步建立以吉林省生态环境智慧执法系统为核心的执法信息化管理体系,全省移动执法系统活跃率达到98.98%。提高在线自动监控管控效能,推进检查执法工作向智慧化转变。截至11月底,全省接入在线监控系统重点排污单位1201家,及时有效传输率达到96.25%。
紧贴实际求新求变,优化服务便企利民
一是依法编制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结合国家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梳理编制省本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将依法设定的13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二是主动对接指导,服务重大项目。现场对接市、县两级政府、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组织搭建重大项目推进专班,省、市、县三级联动,通过现场办公、网络咨询、厅长直通车等方式,先后对接服务重大项目750余个,及时解决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约300个生态环境领域问题。三是优化审批服务,推动全程电子化。积极协调省政数局,开发环评审批电子印章,完成环评审批系统、省级全流程审批系统和“吉事办”平台的互通互联和数据共享,实现批复文件电子化,做到环评审批网上受理、网上办理和电子送达全流程在线服务,实现环评“不见面审批”和“零跑动”。坚持特事特办,疫情期间采取现场照片、录音录像、视频会议、专家函审等方式,完成18个项目环评的技术评估工作和5个矿区规划环评的审查工作,并通过线上审批方式,累计完成57个项目的受理、公示和审批流程,不仅严格落实了疫情防控政策,更节约了评审成本,为企业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