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古董
六队/李艳红
在母亲的家里摆放着一件母亲的古董,它已经伴随着母亲走过了风风雨雨50载,虽然现在它不值什么钱,也很少有人用它,但它却是母亲的心爱之物,它曾经为改善我们的家庭生活立下汗马功劳,它就是一台老式缝纫机。
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家庭生活中流行四大件,即收音机、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家家都奔着这个目标努力,似乎有了它们,生活就上了个台阶。那个时候家家孩子多,生活条件不是很好,衣服都是缝缝补补,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年的时候,孩子们穿的新衣服也大多是买布料,自己裁剪用缝纫机做,所以母亲一直渴望有一台自己的缝纫机。那时候,一台缝纫机14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家里父亲一人上班,一个月工资30多元钱,养活5口人,去掉每月花销,根本买不起。由于非常渴望,于是母亲把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40元钱拿出来,又向父亲的好朋友借了100元钱,买了一台缝纫机,终于实现了愿望。
这台缝纫机是蜜蜂牌的,机头是黑色的,桌面是抛光胶合板的,闪耀着诱人的金色光泽。安装的时候,父亲看着说明书,仔细地上缝纫机油,把机轮上的皮带安上,把上下压脚线穿上,垫上一块布,放下缝纫压脚,缝纫机安装完成。母亲看着崭新的缝纫机,小心翼翼地坐在缝纫机前,把脚轻轻放在踏板上,缓缓踩动,缝纫机轮飞动起来,机针上下穿梭移动,线均匀地在布上留下清晰的痕迹。母亲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开心的像个孩子。
从此以后,缝纫机成了母亲最亲密的“伙伴”。母亲是个要强的人,开始不会使用,她便找来许多破布头来练习,直到能熟练的使用缝纫机。每到新年来临,母亲总要扯上几尺布,给我们兄妹几个做新衣服,只见她把布摊开,拿着黄色的木尺量着尺寸,用粉笔在布上画着道道,然后拿起剪刀裁剪,接着在缝纫机上操作。随着踏板的翻动,皮带带动机头飞速旋转,机针上下飞快移动,缝纫机发出悦耳的声音,几个小时的功夫,一件成品就出来了。
365提款问题_365国际网站_bet官网365app下载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家里不富裕,为了贴补家用,母亲便从服装店里拿回来批量生产的加工活,从早到晚在缝纫机前缝制衣服。那时加工一件衣服,手工费才几毛钱,母亲就这样不停地缝制衣服,一点点积少成多,用作手工赚来的钱贴补着我们的生活。
也许是因为做了太多的加工活,母亲练就了好手艺。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非常流行手工制作的锦缎棉袄,由于母亲的手艺好,左邻右舍的邻居都来找母亲做棉袄,母亲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也从不推脱。那一年的冬天,母亲做了有20多件棉袄,母亲的手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母亲也因此赢得了好人缘。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衣服的面料越来越耐穿,样式越来越新颖时尚,人们的衣服大多都直接到商场购买成品服装,很少有人自己做衣服了。母亲的缝纫机也逐渐闲置了起来,都快成了家里的古董了。但是,母亲还是尽可能的发挥它的余热,她找来我们不穿的衣服拆洗干净,缝制成各式各样的花布兜,还让我送给同事们买菜用。她还用缝纫机给我们做了许多鞋垫和拖鞋,比市面上卖的还美观耐穿。
母亲现在八十多了,仍耳聪目明,还能用缝纫机缝缝补补。这台缝纫机见证了母亲大半生的勤劳、朴实和善良,也见证了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步。